宝鸡市委宣传部   宝鸡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   主办 中国文明网 设为首页   加入收藏
时间:2016-12-30   来源:宝鸡文明网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,古往今来,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、有影响,不是靠穷兵黩武,不是靠对外扩张,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。文艺创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,在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今尤其重要。古往今来,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:均是深入基层,体验生活之后真情实感迸发的结果。如今,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下,更需要扎根基层、心系群众,这样才能去浮夸骄躁之体会,得真性情之文章。

  创作接地气,必须下基层。文艺离开了生活,就像被榨过汁的甘蔗,就像被咀嚼过的蒸馍,没有深度、没有味道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,就要坚持从基层中来,到基层中去。基层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。把目光瞄准基层生活中的普通人,发现平凡生活之美,创造文艺之美,这才是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深度的作品的唯一途径。带着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,用基层的生活点滴感动人心,用身边的故事易贴近人心,容易操作实施,也更被基层群众所接受。

  作品要创新,必须下基层。文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二法则。早在《文心雕龙》中,刘勰就讲到,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,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民对文化服务在质量、数量、品位和风格上有了更高的要求。千篇一律的文章、一成不变的电影、平淡无奇的音乐只能被时代和群众所抛弃。文艺创作只有以生动的笔触,更多元的形式,更新颖的内容,创作出更多风格迥异的作品,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。当然,创新并不是哗众取宠,不是为了凸显自己而丢掉审美内涵,只有贴近群众需求、形式灵活多样、结合本土特点、传承本地历史的作品,才是好作品。

  描写新时代,必须下基层。有句老话说的好: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,而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,则要看作品背后是不是有这个时代的烙印。今天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,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、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。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推出,一声声深入改革号角的奏响,一次次经济社会发展的硕果,都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荣誉。而这些变化最终的受惠者,就是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群众。只有深入基层,深入生活中,才能敏感的捕捉到这些变化,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、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。(李波)

责任编辑:谢蕊


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